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: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,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,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。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,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,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。
《苏东坡传》中有个苏东坡敬畏生命的故事。苏东坡当年任凤翔府判官时,结识了一个叫章的朋友。有一次,他们结伴旅行,路过一处叫黑水谷的地方时,碰到一条深涧。涧上有一极窄的木板,下临百尺深涧,两侧是巨石峭壁。章提议从这木板上走过深涧,到对面岩石上题字,表示“到此一游”。苏东坡一看这个危险的境地,表示自己不愿冒生命危险到对面题字。章微微一笑,坦然走过那条窄木板,又把长袍塞在腰间,抓住一根从上面垂下来的青藤,荡到对面岩石上,在石上写下几个大字:“苏轼章游此”,而后攀藤、走木板桥回来。回来后,他一脸得意地等待苏东坡对他这种大胆精神的称赞。苏东坡拍拍他的肩膀,感慨道:“总有一天,你老兄会杀人不眨眼的。”“为什么?”章没料到苏东坡居然这么“夸”自己,十分惊讶。“把自己生命不当回事的人,自然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一回事。”苏东坡说。后来,这个不把自己生命当回事的章果然也不把他人生命当回事。宋哲宗即位后,章官拜相位。于是,他开始对“持不同政见者”大加迫害。包括苏东坡在内,三十几个大臣受到降职,人数之多,前所未有,许多人因此客死他乡。对活人不客气不说,就是对死去的人,也不放过。他还向哲宗提出,下诏将早已去世的司马光、吕公著掘墓毁尸!
先儒大概就是有鉴于此,才提出了诸如“君子坐不垂堂”“发肤受之父母,不可轻毁”之类看似怕死胆小,实际上却是在培养人们对生命敬畏的主张,以消除这种始于对自己生命蔑视,终至对他人生命践踏的趋势。应该说,这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。
所以,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敬畏感,包括敬畏生命、敬畏自然、敬畏崇高、敬畏美好、敬畏师长等,也就是要培养对生命价值的认识,对自然的亲近,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。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,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,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,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,将来可能是危害社会的人。
生命之所以值得敬畏的本质在于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和生命的创造性。生命的存亡不是一个可重复进行的试验,生命的消亡带给自己或者他人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,而人也承担不起肆意伤害和毁灭生命的责任。这是一种人生的基本教育,是确保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,是建立正常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,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,决不能等闲视之。
因此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做一个对规则有敬畏之心的人,不要带着炸药包走上社会。规则肯定不会对所有人都有利,任何规则也不是完美的,我们要做的是适应规则,破坏规则的而从中得利的人也不可能一辈子都得利,该还的还是要还的。一时的挫折并不是坏事,而不是怨天尤人,不依不饶。
在生活中,看着一个小生命在一天天地长大,人就不能不感觉到生命的张力和威严;这种威严让你不由得对生命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。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敬畏,那么在其他方面,人是很难再有什么敬畏之心的。丰子恺老先生曾多次善意地劝告小孩子,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,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,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,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。想想看,先生的做法,也是想从小孩子的身上就开始培养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吧!
敬畏生命才能尊重生命。
白岩松给青少年的建议之一——要懂得敬畏
白岩松认为,从中学开始,就要找到自己敬畏的东西。他说:“比如敬畏大自然。一年四季,为什么到时候花就开了,到时候就结果了?冬天的时候就下雪了?为什么我们最多就活一百来岁,但大自然却周而复始,永远是这样有规律?面对这样的大自然,你不该敬畏吗?”
他还指出,另一种敬畏就是规矩,这个规矩包括法律。他说:“法律是什么?法律就是道德约束变成强制约束的最后底线。社会上有许多种道德,但一定要确立一些底线,大家都不能突破。如果你突破了这些底线,法律就要‘修理’你。但是生活中还要有道德。其实,遵纪守法是最低的要求。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最高要求,觉得只要遵纪守法就行了。更高的要求是什么?更高的要求就是无形的社会道德、伦理等各方面的东西。当你有所敬畏的时候,会幸福得多。当你没有敬畏的时候,就会在道德的斜坡上越滑越远。”